专利摘要:
線性致動器(10)包含氣缸本體(12),其設置在該線性致動器之一末端且具有能夠限制滑動檯(14)的位移之鎖定機構(20)。該鎖定機構(20)係配備鎖定板(100)與次活塞(98)。該鎖定板(100)係藉由彈簧(132)的彈力朝向滑動檯(14)之側為可旋轉的,插進入插入溝部(76),以及限制滑動檯(14)的位移。該次活塞(98)係藉由供給至供給埠(110)的壓力流體而位移,以及由該鎖定板(100)釋放滑動檯(14)所位移限制之狀態。
公开号:TW201303170A
申请号:TW101112582
申请日:2012-04-10
公开日:2013-01-16
发明作者:Koichiro Ishibashi;Motohiro Sato;Toshio Sato
申请人:Smc Kk;
IPC主号:F15B15-00
专利说明:
線性致動器
本發明係關於線性致動器,用於藉由從流體入口/出口埠(port)引進壓力流體(pressure fluid)沿著氣缸本體的軸方向而使滑動檯(slide table)相互位移(displace)。
在此以前,作為用於輸送工作件或類似物之構件,例如,已使用由流體壓力氣缸或或類似物所製造的線性致動器。如揭露於日本特開第07-110011號,該案申請人已提出線性致動器,其係藉由造成沿著氣缸本體之滑動檯的線性相互移動而能夠輸送已裝載之工作件至滑動檯上。
本發明的一般目的為提供一種線性致動器,其能夠可靠地限制滑動檯在軸方向的位移,並且其可以抑制線性致動器的比例放大。
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一種線性致動器,係藉由從流體入口/出口埠引進壓力流體沿著氣缸本體的軸方向而使滑動檯相互位移,包括氣缸本體,其相通於流體入口/出口埠,以及具有被引進壓力流體進入的氣缸室、滑動檯,其係沿著氣缸本體的軸方向相互位移、氣缸機構具有可滑動地配置用於沿著氣缸室位移之活塞,以及其藉由活塞位移使滑動檯相互位移、鎖定機構具有可垂直位移於滑動檯的位移方向及與滑動檯達到嚙合之鎖定件,及造成鎖定件位移的偏移構件,其中,鎖定機構係配置在氣缸本體的一末端與限制滑動檯的相互位移。
根據本發明,能夠限制滑動檯的相互位移之該鎖定機構係設置在氣缸本體的一末端。鎖定機構的鎖定件係垂直位移於滑動檯的位移方向,並藉由與滑動檯達成嚙合可以限制滑動檯的相互位移。此外,可以防止線性致動器的位移方向之比例放大。所以,可以抑制線性致動器的縱方向之比例放大,且經由該鎖定機構可以可靠地限制滑動檯的相互位移。
當結合伴隨經由說明範例顯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之圖式時,從下列描述將更加了解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目標的特徵與優點。
在第1圖中,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元件符號10表示線性致動器。
如第1圖至第5圖所示,線性致動器10包含氣缸本體12,配置在氣缸本體12上部上的滑動檯14,且滑動檯係沿著氣缸本體12的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以線性方式相互位移,配置在氣缸本體12與滑動檯14之間的導引機構16,其係沿著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導引滑動檯14,能夠調節沿著滑動檯14之軸方向之位移量的行程調節機構18,以及限制滑動檯14之位移的鎖定機構20。
氣缸本體12係在橫剖面形成為矩形形狀,且沿著縱方向具有預定長度。用於壓力流體的供給與排出之第一與第二埠(流體入口/出口埠)22、24係形成垂直於在氣缸本體12的一側表面上之縱方向。進一步而言,用於壓力流體的供給與排出之第三與第四埠(流體入口/出口埠)26、28係形成在氣缸本體12的另一側表面上(見第2圖)。該第一埠至第四埠22、24、26、28分別地相通於一對第一與第二貫穿孔(氣缸室)34與36,此將稍後描述。
藉由相對於任一對適合用於線性致動器10安裝之環境中而選擇性連接導管(pipe)(未圖示)以使用第一與第二埠22、24及第三與第四埠26、28。例如,在使用第一與第二埠22、24執行壓力流體的供給與排出之情況中,接著相對於第三與第四埠26、28分別地安裝阻隔塞(blocking plug)30。
此外,沿著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延伸之感測器附接溝部32係分別地形成在氣缸本體12的一側表面與另一側表面(見第4圖),且安裝未說明的偵測感測器在感測器附接溝部32中。
進一步而言,如第2圖所示,在氣缸本體12的內部中,一對第一與第二貫穿孔34、36係形成為沿著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穿透。第一貫穿孔34與第二貫穿孔36係實質上彼此平行排列且以預定距離分開。氣缸機構44,包含具有在外部周圍的表面上安裝的密封環38之活塞(piston)40以及連接至活塞40之活塞桿(piston rod)42,該氣缸機構44係容納在第一與第二貫穿孔34、36中。第一與第二貫穿孔34、36從氣缸主體12的一末端部分直線穿透至另一末端部分。
氣缸機構44係藉由在第一與第二貫穿孔34、36分別地安裝一對活塞40與活塞桿42而構成。進一步而言,磁鐵(magnet)46係安裝在活塞40鄰近密封環38的外部周圍的表面上。由於從磁鐵46的磁性係藉由安裝在感測器附接溝部32的偵測感測器(未圖示)來偵測,偵測沿著軸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之活塞40的位移位置。
進一步而言,帽蓋(cap)48阻隔第一貫穿孔34的一末端,以及稍後描述的鎖定機構20的耦接器(coupling)102阻隔第二貫穿孔36的一末端。
另一方面,藉由桿固定座(rod holder)50阻隔且氣密方式(hermetically)密封第一與第二貫穿孔34、36的其他末端,其中,該桿固定座50由固定環固定。為了防止在桿固定座50以及第一與第二貫穿孔34、36之間壓力流體的通過與洩漏,在桿固定座50的外部周圍的表面上,經由環狀的溝部安裝O型環52。
第一貫穿孔34分別地相通於第一與第二埠22、24,第二貫穿孔36分別地相通於第三與第四埠26、28,除此之外,經由形成在其間的一對連接通道54a、54b,第一貫穿孔34與第二貫穿孔36彼此互相相通。
如第1圖與第4圖所示,滑動檯14係配備平檯主體56、連接至平檯主體56的一末端之行程調節機構18,以及連接至平檯主體56的另一末端之端板58。除此之外,相對於平檯主體56垂直地連接端板58。
平檯主體56係從沿著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以預定厚度延伸之底部部分60,以及從底部部分60的相對側垂直地向下延伸之一對導引牆62a、62b所組成。導引稍後描述的導引機構16的球(ball)63之第一球導引溝部64係形成在導引牆62a、62b的內表面上。
進一步而言,經由一對螺栓(bolt)66a來固定稍後描述的行程調節機構18的固定座68至平檯主體56的一末端,而經由另一對螺栓66b固定端板58至平檯主體56的另一末端(見第3圖)。
行程調節機構18包含設置在平檯主體56之一末端較低表面上之固定座68,相對於固定座68螺旋嚙合(screw-engaged)的止動螺栓70,以及用於調控止動螺栓70的前進/回縮移動之鎖定螺帽72。行程調節機構18係配置以便面向在氣缸本體12上設置的導引機構16之末端表面。
固定座68係形成為阻隔樣形狀並具有螺旋孔74,其係螺旋嚙合止動螺栓70,而實質上形成在其中心。進一步而言,插入溝部(溝部)76係以預定深度向上地凹陷,及於此稍後描述的鎖定機構20的鎖定板(鎖定件)100係插入該溝部,及以預定角度傾斜之傾斜表面78係在固定座68的較低表面上形成(見第5圖至第7圖)。在固定座68的較低表面上,在端板58(箭頭A的方向)之側上的固定座68的另一末端上的插入溝部76係在橫剖面形成為矩形形狀,而傾斜表面78係形成以便向上地傾斜朝向在稍後描述的鎖定螺帽72(箭頭B的方向)之側上的固定座68的另一末端。
該止動螺栓70,例如,係由具有螺旋螺紋嚙合在外部周圍的表面上之柄形狀的螺柱栓所組成,並係形成有長度,使得在螺紋嚙合於螺旋孔74的狀態下從固定座68的螺旋孔74突出該止動螺栓70。另外,鎖定螺帽72係刻螺紋至從固定座68的末端表面突出之區域處的止動螺栓70上。
除此之外,藉由相對於固定座68之止動螺栓70的螺旋嚙合,止動螺栓70係沿著軸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位移以便靠近朝向與分開遠離導引機構16。例如,在止動螺栓70已螺旋旋轉之後以便由預定長度來突出朝向導引機構16(箭頭A的方向)之側,藉由螺旋旋轉與位移鎖定螺帽72,以便使鎖定螺帽72達到緊靠固定座68的側表面,以限制止動螺栓70的前進與回縮移動。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端板58係固定至平檯主體56的另一末端而被配置以便面向氣缸本體12的末端表面,及與其一起將經由一對桿孔插入之活塞桿42的末端係分別地固定至端板58。此外,包含端板58之滑動檯14係沿著氣缸本體12的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而可連同活塞桿42位移。
進一步而言,在端板58中,由彈性材料製作之阻尼器(damper)80係經由在一桿孔與另一桿孔之間位置處的阻尼器安裝孔而安裝。因為阻尼器80從在氣缸本體12之側上的端板58的另一側表面突出,當端板58連同滑動檯14位移時,阻尼器80的末端部分緊靠氣缸本體12的末端表面,藉以係可以避免震動與震動噪音的產生(其係令人關切若端板58與氣缸本體12要達到直接緊靠彼此)。
如第1圖、第3圖與第4圖所示,導引機構16包含寬與平的導引阻隔件82、配置在經由該等球63循環(circulate)的導引阻隔件82上之一對球循環件84a、84b、分別地安裝在沿著導引阻隔件82的縱方向的相對末端上之一對殼蓋(cover)86、以及一對覆蓋殼蓋86之個別表面的殼蓋板88。
第二球導引溝部90係沿著在導引阻隔件82的兩側表面上之縱方向而形成,以及在接近第二球導引溝部90之位置處,一對安裝溝部(在其中插入球循環件84a、84b)係沿著縱方向穿透。第二球導引溝部90係在橫剖面形成為半圓形形狀,使得當滑動檯14係排列在導引機構16的上部上時,第二球導引溝部90係置放於面對關於第一球導引溝部64。
球循環件84a、84b係在橫剖面形成為對應於安裝溝部之矩形形狀,以及在其內部,球循環孔92穿透循環之球63。在球循環件84a、84b的兩末端上,反向件(未圖示)係用於反向分別地設置球63循環的方向。
更具體而言,從在球循環件84a、84b中的球循環孔92,該等球63係180度反向而且經由反向件係滾進至在球循環件84a、84b的外側上配置的第一與第二球導引溝部64、90。
除此之外,當滑動檯14係相互位移時,組成行程調節機構18的止動螺栓70達到緊靠導引阻隔件82的末端表面。
如第1圖至第7圖所示,鎖定機構20係連接至氣缸本體的一末端12,以及包含經由間隔件94相對於氣缸本體12而連接之末端阻隔件96,在末端阻隔件96的內部進行前進與回縮移動的次活塞(sub-piston)(可位移的構體)98,在末端阻隔件96的內部係可旋轉配置的鎖定板100,用於驅進鎖定板100的彈簧(偏移構件)132,以及在末端阻隔件96的內部與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之間建立相通之耦接器102。
間隔件94係形成為具有預定厚度的板樣形狀,其係夾在在氣缸本體12與末端阻隔件96之間。與其一起將間隔件94係形成有面對氣缸本體12的第一貫穿孔34之第一孔104,以及面對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之第二孔106。第一孔104相對於第一貫穿孔34係形成為非共軸向,而第二孔106相對於第二貫穿孔36係形成為共軸向(見第2圖)。
末端阻隔件96連同間隔件94係經由複數個螺栓108來固定至氣缸本體12的一末端。末端阻隔件96的兩側表面係形成供給埠(流體入口/出口端)110在其中經由此供給壓力流體。供給埠110實質上延伸垂直於氣缸本體12的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以及經由其中穿透以便在末端阻隔件96的相對側表面上開啟。
除此之外,藉由密封螺栓112關閉在末端阻隔件96的兩側表面上開啟之供給埠110的相對末端之其中一者,而只有開啟另一末端係選擇地作為供給埠110。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在此描述的情況為開啟供給埠110及氣缸本體12的第一與第二埠22、24之相同一側表面上,同時藉由密封螺栓112而密封其上配置第三與第四埠26、28之另一側表面(見第2圖)。
進一步而言,如第2圖所示,在末端阻隔件96的內部中,活塞腔室(腔室)114係形成以便面對間隔件94的第一孔104,以及在活塞腔室114的內部中,次活塞98係配置用於沿著軸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的位移。進一步而言,活塞腔室114的一末端經由相通通道(communication passage)118a相通於供給埠110,而活塞腔室114的另一末端相通於第一孔104。
次活塞98係形成為圓柱形狀且配備在一末端上,其具有減少尺寸的圓錐形部分(傾斜部分)120使圓錐逐漸地縮至一點。另外,次活塞98的圓錐形部分120係配置以便能夠插進入稍後描述的鎖定板100的活塞孔138,或進入間隔件94的第一孔104。
進一步而言,在端板96的內部中,安裝孔122係形成而面向朝向在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經由相通通道118b,安裝孔122的一末端相通於供給埠110。另一方面,經由間隔件94的第二孔106,安裝孔122的另一末端係形成以便相通於第二貫穿孔36。除此之外,耦接器102部分係插入在安裝孔122中。
耦接器102係配備在安裝孔122插入的小尺寸部分124,以及延展相對於小尺寸部分124的尺寸之大尺寸部分126。小尺寸部分124係插入在安裝孔122與鎖定板100的嵌合孔(fitting hole)136而且也在間隔件94的第二孔106,以及大尺寸部分126係插進入與密封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更具體而言,安裝孔122、嵌合孔136、第二孔106、以及第二貫穿孔36係形成在相同軸(也就是共軸向)。
進一步而言,在耦接器102的內部中,相通孔128係形成以便經由小尺寸部分124與大尺寸部分126穿透沿著軸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經由相通通道118b,相通孔128的一末端相通於供給埠110,而另一末端相通於在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進一步而言,在相通孔128的小尺寸部分124(箭頭B的方向)之側上,孔口(orifice)(節流構件(throttling means))130係設置,其減少相對於相通孔128的其他區域之尺寸。藉由孔口130節流該流經相通孔128之壓力流體的流量,且然後壓力流體係供給至第二貫穿孔36。
更具體而言,供給至供給埠110的壓力流體係供給至構成鎖定機構20的活塞腔室114,以及同時地經由耦接器102的相通孔128係供給至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
此外,在耦接器102中,譬如,由在小尺寸部分124的外部周圍的側上配置線圈彈簧以組成彈簧132,在末端阻隔件96與鎖定板100之間插入彈簧132。
如第6A圖與第7A圖所示,由具有固定厚度與在橫剖面形成為U-形狀的板形狀構體以組成鎖定板100。鎖定板100係安裝在空腔(cavity)134,其係形成在末端阻隔件96之間隔件94(箭頭A的方向)之側上的末端表面。鎖定板100係排列在空腔134而實質垂直於氣缸本體12的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耦接器102係插入通過之嵌合孔136係形成在鎖定板100的一末端100a,以及部分次活塞98插進入的活塞孔138係形成在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除此之外,鎖定板100係配置在空腔134內部,使得具有活塞孔138的另一末端100b經由有關耦接器102插入通過之嵌合孔136的預定角度係可旋轉(也就是,嵌合孔136作為旋轉中心)。
耦接器102的小尺寸部分124係插入通過嵌合孔136,以及活塞孔138包含圓錐的表面140,其係逐漸地減少在遠離次活塞98的方向之尺寸,或更具體而言,朝向間隔件94(箭頭A的方向)之側。次活塞98的圓錐形部分120緊靠圓錐的表面140(見第6B圖與第7B圖)。
進一步而言,在鎖定板100上施加彈簧132的彈力,使得另一末端100b藉由彈力向上地旋轉(在第6A圖箭頭C的方向),經由有關具有嵌合孔136在其中的一末端100a之預定角度。除此之外,如第6A圖與第6B圖所示,由於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從末端阻隔件96的上表面突出且係插入在固定至滑動檯14之固定座68的插入溝部76,調控沿著軸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之滑動檯14的位移。更具體而言,可以建立鎖定狀態,其中,限制滑動檯14的位移。
此時,如第6A圖所示,在鎖定板100之活塞孔138的中心P1係處於相對於次活塞98的中心P2而向上地(箭頭C的方向)置放之狀態,以及次活塞98的圓錐形部分120係處於只緊靠活塞孔138的較低部分之狀態。另有說明,活塞孔138的中心P1係定位在相對於次活塞98的中心P2之預定距離而向上地偏置(offset)之位置處。
進一步而言,如第6A圖與第7A圖所示,加壓部分142係配置在鎖定板100的一末端100a以便經由空腔134暴露在末端阻隔件96的側表面上。該加壓部分142係配置,例如,以便由操作員能夠從線性致動器10的外部(exterior)來加壓,其中,藉由加壓部分142係加壓朝向末端阻隔件96(也就是第6A圖箭頭E的方向)的內側,可以手動地旋轉鎖定板100使得另一末端100b下降。該加壓部分142係配置在鎖定板100的一末端100a上、與嵌合孔136上方之側表面上(也就是箭頭C的方向)。
如前面描述,係基本地構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的線性致動器10。接者,描述線性致動器10的操作與優點。如第1圖所示,位移限制之狀態(鎖定狀態)描述如初始位置,在其中端板58構成滑動檯14緊靠氣缸本體12的一末端表面,以及如第6A圖與第6B圖所示,組成鎖定機構20的鎖定板100係插進入固定座68的插入溝部76,藉以調控滑動檯14的位移。
第一,在連接至未說明的壓力流體供給來源之導管後,係連接至,例如,經由切換閥(未圖示)至供給埠110與第二埠24,從壓力流體供給來源引進壓力流體至供給埠110。在此情況中,切換閥的操作之下,第二埠24處於開啟至大氣的情況,而由阻隔塞30阻隔第一埠22。
如第2圖所示,經由相通通道118a供給壓力流體至供給埠110係供給至活塞腔室114,及與其一起將在經由另一相通通道118b已流動至耦接器102的相通孔128之後,係供給至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此時,因為孔口130係設置在相通孔128中,供給至第二貫穿孔36之壓力流體的流量係小於供給至活塞腔室114之壓力流體的流量。
為此理由,首先,藉由被供給至活塞腔室114的壓力流體來加壓次活塞98朝向氣缸本體12(箭頭A的方向),並當與鎖定板100的活塞孔138緊靠時移動圓錐形部分120。因此,藉由在彈簧132的彈力相對的次活塞98的圓錐形部分120向下(箭頭D的方向)加壓鎖定板100的活塞孔138之圓錐的表面140,並與其沿著,如在第7A圖與第7B圖所示,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分開遠離固定座68的插入溝部76。
所以,由鎖定板100釋放滑動檯14所位移限制之狀態,且滑動檯處於在軸方向(箭頭A的方向)之啟動位移的狀態。
更具體而言,次活塞98係藉由壓力流體的供給而位移,並旋轉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用以分開遠離插入溝部76,藉以次活塞98作用為能夠由鎖定板100釋放滑動檯14所位移限制之狀態的釋放機構。
在要釋放滑動檯14由鎖定機構20所位移限制之狀態的情況中,分離從藉由供給壓力流體至供給埠110且由次活塞98位移而旋轉鎖定板100之該上述的方法,從線性致動器10外部藉由加壓鎖定板100的加壓部分142,操作員也可以手動地旋轉鎖定板100,因此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係分開遠離插入溝部76從而釋放滑動檯14。
除此之外,在滑動檯14由鎖定機構20所位移限制之狀態(鎖定狀態)已釋放之後,由於供給至第二貫穿孔36的壓力流體到達能夠加壓活塞40的供給量,連同經由連接通道54b壓力流體同時地供給至第一貫穿孔34,加壓該對活塞40且朝向桿固定座50之側(箭頭A的方向)位移。因此,在分開遠離氣缸本體12之方向,滑動檯14係連同活塞40連接的末端板58與活塞桿42位移。
此時,組成導引機構16的該等球63沿著伴隨滑動檯14位移的球循環通道滾動,藉以滑動檯14係藉由導引機構16在軸方向導引。
除此之外,由於配置在滑動檯14的末端上之止動螺栓70的末端係達成緊靠組成該導引機構16的導引阻隔件82之末端表面,滑動檯14的位移終端末端位置係到達且停止滑動檯14的進一步位移。此時,在鎖定機構20處,因為壓力流體係經由供給埠110連續地供給至活塞腔室114,持續驅進次活塞98朝向氣缸主體12之側(箭頭A的方向),以及向下加壓(箭頭D的方向)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之狀態,也就是維持在鎖定釋放的狀態(見第7A圖與第7B圖)。
另一方面,在滑動檯14係位移在從上述位移終端末端位置(箭頭B的方向)相對方向之情況中,在未說明的切換閥的切換作用之下,壓力流體係供給至第二埠24,且同時地,該壓力流體係供給在相對於供給埠110的預定流量。此外,活塞40係位移在藉由壓力流體遠離桿固定座50(箭頭B的方向)之方向,其係從第二埠24供給至第一與第二貫穿孔34、36對,以及連同活塞40,滑動檯14係位移經由在靠近氣缸本體12的方向之活塞桿42與端板58。
除此之外,配置在組成滑動檯14的端板58上之阻尼器80係緊靠氣缸本體12的末端表面,藉以恢復初始位置。
進一步而言,在滑動檯14的位移朝向初始位置期間,因為壓力流體係供給相對於供給埠110,在次活塞98的位移作用之下,旋轉與向下加壓鎖定板100,並維持釋放滑動檯14的位移限制之狀態之情況(見第7A圖與第7B圖)。
除此之外,實質上同時地隨滑動檯14的初始位置的抵達,藉由未說明的切換構件停止相對於供給埠110壓力流體的供給,藉由彈簧132的彈力旋轉鎖定板100,以及另一末端110b係向上地插進入固定座68的開放插入溝部76(見第6A圖與第6B圖)。因此,再次建立位移限制之狀態(鎖定狀態),其中,限制在軸方向(箭頭A的方向)之滑動檯14的位移。
進一步而言,例如,假設在恢復滑動檯14至初始位置之前於任何原因停止相對於供給埠110壓力流體的供給,甚至在彈簧132的彈性之下向上地移動(箭頭C的方向)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10b且突出超過末端阻隔件96的上面表面之情況中,設置在滑動檯14的固定座68上之傾斜表面78達到緊靠另一末端100b,並藉由滑動檯14的進一步位移,由在彈簧132的彈力相對的傾斜表面78逐漸地向下(箭頭D的方向)加壓鎖定板100,使得最終,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變成再次插進入插入溝部76。此外,在恢復滑動檯14至初始位置之前,甚至在鎖定板100的另一末端100b錯誤地向上突出(箭頭C的方向)之事件中,由於固定座68達成與鎖定板100接觸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在所需位置前面之滑動檯14的位移限制。
在上述方法中,根據本實施例,鎖定機構20係設置在氣缸本體12的一末端上,其能夠調控滑動檯14在軸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的位移,鎖定機構20係藉由供給至供給埠110的壓力流體位移的次活塞98,與旋轉在次活塞98的位移上且係插進入安裝在滑動檯14上固定座68的插入溝部76的鎖定板100所構成。
在鎖定機構20中,因為鎖定板100係形成為板樣形狀(plate-like shape)且係配置用於實質上垂直於線性致動器10的軸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之方向的旋轉,線性致動器10係未增加在軸方向之比例,除此之外,因為次活塞98係構成以便可位移在氣缸本體12的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線性致動器10係未增加在高度方向之比例。所以,當藉由鎖定機構20可以可靠地調控或限制滑動檯14在軸方向的位移時,抑制該線性致動器10在縱方向(箭頭A與B的方向)與高度方向(箭頭C與D的方向)兩者之比例的放大。
進一步而言,因為鎖定機構20係排列在滑動檯14底下形成的空間,在其他方面為無效空間之如此空間可以有效地利用,以及可以避免高度尺寸的增加。
此外,因為使用用於供給氣缸機構44的活塞40位移之壓力流體的部分來驅動鎖定機構20的次活塞98,相較於用於驅動次活塞98的目的而分別地供給壓力流體之情況,可以適當地簡化管線配置。
又進一步而言,因為孔口130係設置在耦接器102的相通孔128,從供給埠110供給至氣缸本體12的第二貫穿孔36之該壓力流體的供給量係小於該被供給至鎖定機構20的活塞腔室114的壓力流體之供給量。此外,由供給至活塞腔室114的預定流量之前,這是可能地位移次活塞98及由鎖定板100釋放滑動檯14所位移限制之狀態,及其後,加壓氣缸機構44的活塞40且可位移滑動檯14。
另有說明,藉由設置孔口130,建立在被供給至活塞腔室114的壓力流體之供給量與被供給至第二貫穿孔36的壓力流體之供給量之間的差別,以及因此時間差發生在次活塞98與活塞40開始移動的時間。因此,在已經釋放滑動檯14由鎖定機構20所鎖定狀態之後,該滑動檯14係可以可靠地位移。
根據本發明之線性致動器係不受限於上述的實施例,且理所當然地,在其中可採用各種修改或附加結構而不偏離本發明的本質與要點。
10‧‧‧線性致動器
12‧‧‧氣缸本體
14‧‧‧滑動檯
16‧‧‧導引機構
18‧‧‧行程調節機構
20‧‧‧鎖定機構
32‧‧‧感測器附接溝部
34‧‧‧第一貫穿孔(氣缸室)
36‧‧‧第二貫穿孔(氣缸室)
44‧‧‧氣缸機構
56‧‧‧平檯主體
58‧‧‧端板
60‧‧‧底部部分
62a、62b‧‧‧導引牆
63‧‧‧球
68‧‧‧固定座
70‧‧‧止動螺栓
74‧‧‧螺旋孔
76‧‧‧插入溝部(溝部)
82‧‧‧導引阻隔件
94‧‧‧間隔件
96‧‧‧末端阻隔件
98‧‧‧次活塞(可位移的構體)
100a‧‧‧末端
100b‧‧‧另一末端
100‧‧‧鎖定板(鎖定件)
102‧‧‧耦接器
108‧‧‧螺栓
110‧‧‧供給埠(流體入口/出口埠)
114‧‧‧活塞腔室(腔室)
118a、118b‧‧‧相通通道
120‧‧‧圓錐形部分(傾斜部分)
128‧‧‧相通孔
130‧‧‧孔口(節流方式)
132‧‧‧彈簧(偏移構件)
134‧‧‧空腔
136‧‧‧嵌合孔
138‧‧‧活塞孔
140‧‧‧圓錐的表面
142‧‧‧加壓部分
第1圖係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線性致動器的整體橫剖面圖;第2圖係沿著第1圖之II-II線的橫剖面圖;第3圖係沿著第1圖之III-III線的橫剖面圖;第4圖係沿著第2圖之IV-IV線的橫剖面圖;第5圖係第1圖所示之從鎖定機構之側所視之線性致動器的前視圖;第6A圖係顯示藉由鎖定機構限制滑動檯之位移之位移限制之狀態的橫剖面圖;第6B圖係沿著第6A圖之VIB-VIB線的橫剖面圖;第7A圖係顯示釋放滑動檯由鎖定機構所位移限制之狀態之情況的橫剖面圖;以及第7B圖係沿著第7A圖之VIIB-VIIB線的橫剖面圖。
10‧‧‧線性致動器
12‧‧‧氣缸本體
14‧‧‧滑動檯
20‧‧‧鎖定機構
32‧‧‧感測器附接溝部
56‧‧‧平檯主體
60‧‧‧底部部分
62a、62b‧‧‧導引牆
63‧‧‧球
68‧‧‧固定座
70‧‧‧止動螺栓
74‧‧‧螺旋孔
76‧‧‧插入溝部(溝部)
82‧‧‧導引阻隔件
96‧‧‧末端阻隔件
98‧‧‧次活塞(可位移的構體)
100‧‧‧鎖定板(鎖定件)
100a‧‧‧末端
100b‧‧‧另一末端
102‧‧‧耦接器
108‧‧‧螺栓
128‧‧‧相通孔
132‧‧‧彈簧(偏移構件)
134‧‧‧空腔
136‧‧‧嵌合孔
138‧‧‧活塞孔
140‧‧‧圓錐的表面
142‧‧‧加壓部分
权利要求:
Claims (14)
[1] 一種線性致動器(10),用於藉由從流體入口/出口埠(22、24、26、28、110)引進壓力流體沿著氣缸主體(12)的軸方向而使滑動檯(14)相互位移,包括:該氣缸本體(12),係相通於該流體入口/出口埠(22、24、26、28、110)以及具有被引進該壓力流體進入的氣缸室(34、36);該滑動檯(14),係沿著該氣缸本體(12)的軸方向相互位移;氣缸機構(44),係具有可滑動地配置用於沿著該氣缸室(34、36)位移之活塞(40),且藉由該活塞(40)之位移使該滑動檯(14)相互位移;以及鎖定機構(20),係具有可垂直位移於該滑動檯(14)的位移方向及與該滑動檯(14)達到嚙合之鎖定件(100),及造成該鎖定件(100)位移的偏移構件(132),其中,該鎖定機構(20)係配置在該氣缸本體(12)的一末端與限制該滑動檯(14)的相互位移。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復包括釋放機構,用於由該鎖定件(100)釋放該滑動檯(14)所相互位移限制之狀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藉由該偏移構件(132)在驅進作用之下旋轉該鎖定件(100)以便插進入及與該滑動檯(14)的溝部(76)達到嚙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釋放機構包括可位移的構體(98),係藉由該壓力流體供給軸向地位移,藉以造成該鎖定件(100)在遠離該滑動檯(14)的方向旋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當在該滑動檯(14)的位移作用之下而該溝部(76)到達面對該鎖定件(100)的位置處時,該釋放機構造成該鎖定件(100)所相互位移限制之狀態將被恢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流體入口/出口埠(110)中之一者分別地相通於腔室(114)及該氣缸室(36),而該可位移的構體(98)係配置在該腔室中,及其中,用於節流進入該氣缸室(36)的該壓力流體之流量的節流構件(130)係配置在該一流體入口/出口埠(110)及該氣缸室(36)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偏移構件(132)包括展現彈力的彈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鎖定件(100)係配置使得作為旋轉中心之該鎖定件(100)之一末端(100a)係暴露至外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相對於該軸方向為傾斜的傾斜部分(120)係設置在可位移的構體(98)上,該傾斜部分(120)緊靠該鎖定件(10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鎖定件(100)係形成為板樣形狀,及該鎖定件(100)之一末端(100a)作為該鎖定件(100)的另一末端(100b)旋轉之支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活塞(40)的中心及該可位移的構體(98)的中心係以彼此偏置方式配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釋放機構包括設置在面向朝向該鎖定機構(20)的滑動檯(14)之側表面上之傾斜表面(78),且旋轉該鎖定件(100)相對於該偏移構件(132)的驅進力用於由該鎖定件(100)釋放該相互位移限制之狀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傾斜表面(78)沿著該滑動檯(14)位移的方向逐漸地改變深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線性致動器,其中,該節流構件(130)包括孔口。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96283B|2017-08-21|線性致動器
JP2013512365A|2013-04-11|リバウンドを回避するための装置を備えたドアクローザ
US5873561A|1999-02-23|Two-port cartridge seat valve
US20110017321A1|2011-01-27|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 arrangement
JP2009506740A5|2010-07-15|
CA2617417A1|2007-03-01|Cable connection assembly
TWI610028B|2018-01-01|流體壓力缸
CN108223473B|2020-05-08|一种单向顺序阀
JP2016043478A|2016-04-04|締め付け装置
US6807895B2|2004-10-26|3-position stopping cylinder
CN104895859A|2015-09-09|具有负载保持功能的阀组件
JP6385160B2|2018-09-05|非常用機能を有する液圧式の作動装置に用いられる4チャンバ型シリンダおよび4チャンバ型シリンダを備えた液圧式の作動装置
JP2007333211A5|2009-06-04|
US6168400B1|2001-01-02|Check valve module
US20090038693A1|2009-02-12|Combination relief valve and injection fitting
TWI555917B|2016-11-01|流體壓力缸
JP2006300173A|2006-11-02|シリンダ装置の変位差吸収機構
JPH087452Y2|1996-03-04|油圧制御弁におけるスプールの回動防止機構
RU2282088C2|2006-08-20|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аварийного закрытия крана
AU2007222881B2|2012-05-17|A valve
US11047485B2|2021-06-29|Sealing a gate valve
US9506606B1|2016-11-29|Fluid diversion device
US9580992B2|2017-02-28|Sealing device having high differential pressure opening capability
GB2041163A|1980-09-03|Slider valves
AU2014331733A1|2016-05-19|Scalable pumping mechanism utilizing anti-synchronized poly-diaphragm stack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20120260797A1|2012-10-18|
KR101893080B1|2018-08-29|
TWI596283B|2017-08-21|
JP2012219967A|2012-11-12|
KR20120116886A|2012-10-23|
US9010236B2|2015-04-21|
CN102734251A|2012-10-17|
CN102734251B|2016-04-06|
DE102012007175A1|2012-10-18|
JP5504539B2|2014-05-28|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3554094A|1969-02-20|1971-01-12|Bell Aerospace Corp|Piston rod locking mechanism|
JPS549292U|1977-06-22|1979-01-22|||
JPH07110011A|1993-10-12|1995-04-25|Smc Corp|スライ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433769B2|1994-07-22|2003-08-04|Smc株式会社|ロック機構|
JPH0994640A|1995-09-28|1997-04-08|Kawasaki Steel Corp|タンディッシュの残留物排出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タンディッシュ堰の昇降装置|
JPH09189304A|1996-01-10|1997-07-22|Nok Corp|スライドシリンダのエンドロック装置|
JP3690433B2|1996-05-30|2005-08-31|Nok株式会社|スライドシリンダ|
NL1014661C2|2000-03-16|2001-09-19|Applied Power Inc|Hydraulische actuator.|
US7044047B1|2004-10-29|2006-05-16|Deere & Company|Cylinder mounted stroke control|
JP4992151B2|2006-11-30|2012-08-08|Smc株式会社|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455458B|2007-09-20|2014-10-01|Thk Co Ltd|線性致動器|
TWI323319B|2007-11-02|2010-04-11|Hiwin Mikrosystem Corp|Linear actuator|
JP5396400B2|2008-11-17|2014-01-22|コマツ産機株式会社|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DE202009004685U1|2009-04-07|2009-06-10|Festo Ag & Co. Kg|Linearantrieb|US9427924B2|2013-05-16|2016-08-30|Ichimaru-Giken Co., Ltd.|Direct acting mechanism of tire curing device and central mechanism of tire curing device|
WO2016137918A1|2015-02-23|2016-09-01|Tolomatic, Inc.|High speed rod-style linear actuator|
KR101975276B1|2017-09-28|2019-05-07|윤성호|로킹 유압 실린더|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088862A|JP5504539B2|2011-04-13|2011-04-13|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返回顶部]